“四个现代化”是(shi)1964年12月三(san)届人大一次会议上(shang),由毛泽东建议,周(zhou)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(chu)来的。四个现代化即(ji)中国要在20世纪(ji)末实现工业现代化、农业现代化、国防现代化、科学技术现(xian)代化。1979年12月(yue)6日,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(fang)会谈时,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,到(dao)20世纪末,争取国民生产总(zong)值人均1000美元,实现小康(kang)水平。
实现了
四个现代化是指哪四个?四个现(xian)代化即工业现代化、农业现代化、国(guo)防现代化、科学(xue)技术现代化。
1964年,周恩来在三届全(quan)国人大一次会议《政府(fu)工作报告》中提出:要(yao)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(qi)内,把我国建设成为一(yi)个具有现代农业、现代工业、现代(dai)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(she)会主义强国,赶上和超过世界先(xian)进水平。
1975年1月,周恩来在四(si)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再次发出“在本世纪内,全(quan)面实现农业、工业、国防和(he)科学技术的现代化,使(shi)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”号(hao)召。我国的“四个现代化”的提法就一直延续至今。
扩展资料:
四个现代化是建立(li)在对“现代化”一词的理解基础之上的(de),而现代化主要是指现(xian)代以来一种社会和(he)文化变迁的现象,其含义比较广泛(fan)。在经济学意义上,基本等同于工业化(hua)和资本化,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分离、货币的形成和专家系统的建立,以及这些机制背后的信任机制的建立(li) 。
而随着人们(men)对现代化弊端的反思,那种将现(xian)代化与发展和进步(bu)予以等同的看法是有问题的。现(xian)代化存在内在的(de)弊端,如对环境资源的过(guo)度开发、资本对劳动的过度强势等。有基于此,才有后现代理(li)论的出现,才有强调(diao)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(zhan)观的提出。
参考资(zi)料来源:人民网-“四(si)个现代化”是如何提出(chu)与发展的
四个现(xian)代化是指哪四个四个现代化是(shi)指工业现代化、农业现代化、国防现(xian)代化、科学技术现代化。
“四个现代化”是我(wo)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(mu)标,是我们党的正确(que)决策和伟大创举。其基本内(nei)容几经变化,后被确立为“工业(ye)现代化、农业现代化(hua)、国防现代化、科学技术现代化”。
1964年年底到(dao)1965年年初召开的三届会议,正式(shi)提出“四个现代化”的宏伟目标,并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(you)现代农业、现代工业、现代国防(fang)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(guo)。从此,四个现代化成为(wei)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(fen)斗的宏伟目标。
基(ji)本纲领
建设有中国特色的(de)社会主义经济、政治(zhi)和文化这样三个概念,对“富强、民主(zhu)、文明”的基本目标作了进一步阐(chan)释。此后,十四大把发展(zhan)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、建(jian)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三(san)者并列,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(hui)主义的三大目标,进一步深化(hua)了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”的基本内(nei)涵。
有中国(guo)特色社会主义经济、政治和文化的基本(ben)目标与富强、民主、文明的现代(dai)化奋斗目标,是两(liang)个相互对应的范畴,它们(men)之间互为补充,互相说明。
以上内容参考自网页链接(jie)
旧四化和新四化分别指的是
旧(jiu)四化:
1954年:工(gong)业、农业、交通运输、国防。
1964年:现代农业、现代工业、现代国防、现代科学技术。
新四化:
工业化、信息(xi)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。
统筹“新四(si)化”发展,需要平衡多方面(mian)关系。推进城镇化(hua),核心是人的城镇化,关键(jian)是提高城镇化质量,目的是造福(fu)百姓和富裕农民。
要走集约、节能、生态的新路子,着力提高内在承载(zai)力,不能人为“造城”,要实现产(chan)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,让农民工逐(zhu)步融入城镇。要为农业现代(dai)化创造条件、提供市场,实现新型(xing)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。
“四化同步”的(de)新表述,无疑是中国共产(chan)党立足全局、着眼长远、与时俱进的(de)重大战略决策,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(she)发展到一定阶段,对现阶段突出矛(mao)盾的一次求解。
扩展资料:
“四化”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(shang)有特殊的历史地位。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(da)会第一次会议上,“实(shi)现工业、农业、交通运输业和(he)国防的四个现代化” 的任务就提出来。
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(ren)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,周恩来总理(li)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:在(zai)二十世纪内,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(ju)有现代农业、现代工业、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(ji)术的社会主义强国。
1979年12月6日(ri),邓小平副总理(li)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(zheng)芳会谈时,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(wei)“到二十世纪末,争取国民生(sheng)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,实现小(xiao)康水平”。邓小平把这个目(mu)标称为“中国式的(de)四个现代化”,即“小康(kang)社会”。
从那时开始,在改(gai)革和开放的推动下,中国经济经历(li)了三十年的高速增(zeng)长。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(xi)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发布:2011年,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。已经(jing)远远超过了三十(shi)三年前设定的目(mu)标。
四个现代化是谁提(ti)出来的1964年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(wei)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,是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(quan)国人大一次会议上。
1964年12月21日,根据毛泽东的提议,周恩来在政府(fu)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(zhan)略目标。
他指出:我们今后发展国民(min)经济的主要任务,“就是要在不太长的(de)历史时期内,把我国建设成为(wei)一个具有现代农业、现代工业、现代国防和现代(dai)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,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。”
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(yi)上,周恩来根据(ju)毛泽东建议,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(shou)次提出,在二十世纪内,把中国(guo)建设成为一个具有(you)现代农业、现代工业(ye)、现代国防和现代科(ke)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(qiang)国,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“两步走”设想。
扩展资料:
四个现代化理论的评析:
四个现代化理论是在探(tan)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(guo)程中提出的。由于我们对(dui)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(ke),所以,对现代化理论的把握不(bu)够全面和科学。
第(di)一 ,“四个现代化(hua)”理论不足以概括现代化的(de)全部内容。
社(she)会主义现代化建(jian)设的内容必须由三部分组成:物质文(wen)明建设--现代化(hua)的经济建设;精(jing)神文明建设--现代化的(de)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以及(ji)适应现代经济与现代文化的(de)思想道德建设;制度文明建设,或称体(ti)制文明建设--与物质文明建设和(he)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各方面比较完(wan)善及成熟的制度和(he)体制建设。
而“四个现(xian)代化”理论只偏重于经济的现(xian)代化(工业、农业、国防的现代化都是(shi)经济的现代化);科学技术现代化(hua)虽然归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(chou).但它主要强凋(diao)的是为经济建设服(fu)务的功能。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(de)教育、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,对于整个(ge)制度文明建设, 四个现代化”理论无法(fa)包容和概括。
第二,仅就经济建设而言, 四个现代化”的表述也是不科学(xue)的。
首先,工业、农业、国防(fang)的现代化都是从部门经济的角度(du)论及经济的现代化(hua)的,它没有包括生产和流(liu)通相统一的经济的流通领域 可以(yi)说,设有经济的流(liu)通领域的商品化和社会化 部门经济(ji)是无法实现现代化(hua)的。
其次,工(gong)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不是并列关(guan)系,而是包容关系。在工业部门中,按劳动产品的用途(tu),可划分为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(ye)。军事工业亦称国防工(gong)业.即为国防建设服务并直接为(wei)军队提供武器装备的工(gong)业部门 国防现代化,也就是(shi)军事工业的现代化,主要是武器系(xi)统、通讯联络系统(tong)、指挥系统、侦(zhen)察系统的现代化。
其(qi)中,武器装备的现代(dai)化是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识,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所以,国防现代化是工(gong)业现代化题中应有(you)之义.工业现代化包(bao)含了国防现代化(hua)。
再(zai)次,工业现代化和农业(ye)现代化.其标志是(shi)工业化。人们在传统意义上对工业(ye)化的理解,仅指工业部门的工业化。而(er)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应(ying)包含两层含义:一(yi)方面是一个时代的标志,即工业化(hua)时代。
工(gong)业化时代同农业化时代相对应,是指18世纪下半叶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(de)一个世界性发展(zhan)过程.它是以现代工业、科学和(he)技术革命为推动力(li)的,引起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(gong)业社会的大转变。工业化(hua)的进程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(fa)展史上一个新飞跃的开端(duan),不仅崭
新的工(gong)业生产方式由此(ci)趋于成熟,现代工业(ye)发展的新机制趋于完善,同时由新(xin)生产方式带动的(de)社会变革也全面加(jia)速。在工业化时(shi)代:
(1)现代工业(ye)生产方式的确立(li)使得以国民财富增长为(wei)标志的发展显著(zhu)加速。
(2)世界在真正意义(yi)上联成一个不可分割(ge)的发展整体。
(3)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一(yi)一主要是非生物能的使用、机器生产体(ti)系的形成、科学技术的革新等(deng)等,日益成为直接支配发展的决定(ding)性因素。从而使(shi)人类从对自然界的直接(jie)依附下解放出来,转(zhuan)而确立对自然力(li)的统治。
因此 工业化的进程(cheng)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真正的全球性社(she)会大变革过程;现代意义工(gong)业化的另一方面(mian)的含义是,工业化(hua)不仅是工业部门的工业化,而且是国民(min)经济的工业化。
即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思想各个(ge)领域并引起深刻变革的过程。就物(wu)质生产领域来说,工业化包括工(gong)业的工业化和农业(ye)的工业化 工业化“可以表明以往两(liang)个世纪中经济和社会的主要变化(hua),而且将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都包括在(zai)内。简言之,工业化包括农业及工业(ye)两方面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,”
那么,农业工业化的标志是(shi)什么?美国战后农(nong)业的工业化巳提供了一(yi)个极好的例证:战后(hou)美国“农工联台组织的农业企业(ye)生产,巳日益具有现代工业的一系列(lie)特点:实行工艺专(zhuan)业化,分工生产确定的(de)产品或承担一定的作业;
生产规模大(da),每一畜禽农场可饲养牲畜数(shu)千头或几万到几十万只鸡;生产具有(you)节奏性,实行流水作(zuo)业.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在饲养业中已被(bei)克服,种植业中不(bu)少部门对气候条(tiao)件的依赖已碱到最小程度(du);产品严格标准化。
在此(ci)情况下,农业生产与工(gong)业生产日益一体化,农业越来越工(gong)业化.无怪乎有(you)些人已称肉鸡业为肉鸡工(gong)业了 ” 由以上阐释不难(nan)得出这样的结论,我国的工业现(xian)代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必须走(zou)工业化之路。
最后,工业化与农(nong)业化不能同时实现。在党(dang)和国家的文献中,曾(ceng)多次提出,到本世纪束(shu),实现工业、农业、国防(fang)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。
这种提法很容易使(shi)人们相信工业、农业、国防和科(ke)学技术现代化的发(fa)展进程是同步的,它们可以同(tong)时实现的 实质上,“四个现代化(hua)”中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(xian)代化不可能同时实现(xian)。
以上文章内容(rong)就是对1964年(nian)四个现代化和的介绍到(dao)此就结束了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?如(ru)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(fang)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(guan)注本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