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《登金陵凤凰(huang)台》
原(yuan)文:
凤凰台上凤凰(huang)游,凤去台空(kong)江自流。
吴宫花草埋幽(you)径,晋代衣(yi)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(ban)落青天外,二水中(zhong)分白鹭洲。
总为浮云能蔽(bi)日,长安不见(jian)使人愁。
翻(fan)译:
凤凰台(tai)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,凤去台空(kong)只有江水依旧奔流。
吴国(guo)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(mei)荒凉小径,晋代(dai)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(gu)丘。
三山(shan)云雾中隐现如(ru)落青天外(wai),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(liang)条河流。
那些悠(you)悠浮云总是(shi)遮蔽太阳的光(guang)辉,登高不见长安(an)城,怎么不(bu)让人内心沉痛忧郁。
赏析:
《登金陵凤凰台》是唐(tang)代的律诗(shi)中脍炙人口的杰作(zuo)。
“凤凰台(tai)上凤凰游,凤去(qu)台空江自流(liu)。”开头两句写(xie)凤凰台的传说(shuo),十四字中连(lian)用了三个凤字(zi),却不嫌(xian)重复,音节流转明快(kuai),极其伏(fu)美。凤凰台(tai)故址在今南京市凤(feng)凰山。相传,南(nan)朝刘宋元嘉(jia)年间有凤凰集于此(ci)山,乃筑台,山(shan)和台也由此得名(ming)。凤凰是一种祥瑞。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(zhe)王朝的兴盛(sheng);如今凤(feng)去台空,六朝的繁华(hua)也一去不复返了(le),只有长江的(de)水仍然不停地流(liu)着,大自然才(cai)是永恒的存在!
“吴宫花(hua)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”由眼前之景(jing)进一步生发(fa),联想到六朝(chao)的繁华。三国时期的吴(wu)以及后来的东晋(jin),南朝的宋、齐(qi)、梁、陈,先后在(zai)金陵定都,故金陵(ling)有“六(liu)朝古都”之称。六朝时期,金陵(ling)达到空前的繁荣,成为(wei)世界上最大的、人口超过百万的(de)城市。绵长的秦淮河(he)横贯城内,两(liang)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(zhong)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(shi)民的居住(zhu)中心,其繁(fan)华可见一斑(ban)。可是,六朝虽(sui)繁荣却也短命,每(mei)个王朝的寿命平均(jun)大约55年,轮转(zhuan)之速,令人恍惚。如今(jin)看来,吴国曾经繁(fan)华的宫廷已经荒芜,东晋时代的风流人(ren)物也早已作古,六(liu)朝的繁华也如(ru)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(li)史的淘浪(lang)中。
“三(san)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(zhong)分白鹭洲。”两句由抒(shu)情转为写景(jing)。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(jin)在对历史的凭(ping)吊之中,而(er)抽出思绪将目光(guang)投向了眼前的河山。“三山半落(luo)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(bai)鹭洲”,三峰并列,矗(chu)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,若隐若现,好似落在了(le)青天之外;秦淮河西入(ru)长江,被白鹭洲(zhou)横截,江水一分(fen)为二,形成两条河(he)流。此二(er)句气象壮丽,境(jing)界阔大,为(wei)末联“不(bu)见长安”作铺垫。
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(an)不见使人愁。”这两句诗寄寓着深(shen)意。长安是朝廷的(de)所在,日(ri)是帝王的象征。李白这(zhe)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(jian)邪包围,而自己报国无(wu)门,他的(de)心情是十分沉痛(tong)的。“不见长安”暗(an)点诗题的“登”字,触境生(sheng)愁,意寓言外,饶有(you)余味。相传李白很(hen)欣赏崔颢《黄鹤楼》诗,欲拟之较(jiao)胜负,乃作(zuo)《登金陵凤凰台》诗。《苕溪渔隐丛话》、《唐诗纪事》都有类似的记载,或许(xu)可信。该诗与崔诗工力(li)悉敌,正如(ru)方回《瀛奎律(lu)髓》所说:“格律(lu)气势,未易甲乙。”在用韵上,二诗都(dou)是意到其间,天(tian)然成韵。语言也流畅自然,不(bu)事雕饰,潇洒(sa)清丽。作(zuo)为登临吊(diao)古之作,李诗(shi)更有自己的特点,它写出了自己(ji)独特的感受,把历史的(de)典故,眼前(qian)的景物和(he)诗人自己的感(gan)受,交织(zhi)在一起,抒发了忧(you)国伤时的(de)怀抱,意旨尤(you)为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