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之年(nian),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(ju)的意思是:父母的年纪,一方面(mian)为他们的长寿而高(gao)兴,一方面又(you)为他们的衰老而(er)恐惧。这(zhe)句话出自《论语·里仁篇》,是《论语》的第(di)四篇,主要内容涉及(ji)到义与利的关系(xi)问题、个人(ren)的道德修养(yang)问题、孝敬父(fu)母的问题(ti)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(qu)别。这一(yi)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(gan)重要范畴、原则(ze)和理论,对(dui)后世都产生过(guo)较大影响。
【原文(wen)节选】
子曰:“君(jun)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(li)。”
子曰:“见贤思齐(qi)焉,见不贤而(er)内自省也。”
子曰(yue):“事父母(mu)几谏,见志不从,又(you)敬不违,劳(lao)而不怨。”
子曰:“父(fu)母在,不(bu)远游,游(you)必有方。”
子曰:“三年无(wu)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(yi)。”
子(zi)曰:“父母之年,不(bu)可不知也。一则以(yi)喜,一则以惧。”
子曰(yue):“古者言之(zhi)不出,耻躬(gong)之不逮也。”
子曰:“以约失之者鲜矣(yi)。”
子曰:“君子(zi)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
子曰:“德不孤(gu),必有邻。”
子游曰:“事君数(shu),斯辱矣;朋友数,斯(si)疏矣。”
【孔(kong)子介绍】
孔子(前(qian)551 --前(qian)479 ),名丘,字仲尼(ni),春秋时鲁国陬邑(今(jin)山东曲阜)人。儒家学(xue)派创始人,中国古代最(zui)着名的思想家、政(zheng)治家、教育家,对中国思想文化的(de)发展有极其深远(yuan)的影响。
孔子的祖先本来是(shi)宋国的贵族,后因避(bi)宫廷祸乱而迁居鲁(lu)国。孔子(zi)的父亲是一(yi)名武士,虽跻身于贵族(zu)之列,但地位很(hen)低。孔子三岁时,父亲便死去了,他跟(gen)着母亲过(guo)着贫困的生活。孔(kong)于年轻时做过"委吏"(管理仓库)、"乘田"(掌管牛羊畜(chu)牧)一类的小(xiao)官,鲁定(ding)公时,孔子曾(ceng)任中都宰、大司(si)寇(主管司法,与(yu)司徒、司马(ma)、司空三卿并列(lie)),鲁定公十二年(nian)(公元前498 年(nian)),孔子"由大司寇行(xing)摄相事","与闻国政"(《史记(ji)·孔子世(shi)家》),政治生(sheng)涯到了顶峰。由于与当时主宰鲁(lu)国政权的季(ji)孙氏、叔(shu)孙氏、孟孙氏三家政(zheng)治观点不和,孔子离(li)开鲁国去周游列国,希望在别的国(guo)家实现自己的政治(zhi)抱负。先(xian)后到了卫、宋、陈(chen)、蔡、楚等国,都没有受到重用(yong)。晚年回到鲁国一心(xin)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(wen)献资料,曾整理删定《诗经》、《尚书(shu)》等,并(bing)根据鲁国史官所(suo)记《春秋》加以删修,使之成为中(zhong)国第一部编年(nian)体历史着作。孔(kong)子讲学,学生(sheng)多达三千人,其中着名(ming)的有七十(shi)二人。
【论(lun)语介绍】
《论语》成书于春秋(qiu)战国之际,是孔子的(de)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(ji)录整理。到汉代时(shi),有《鲁论语》(20篇)、《齐论语》(22篇)、《古文论(lun)语》(21篇)三种《论语》版本流传。东(dong)汉末年,郑(zheng)玄以《鲁论语》为(wei)底本,参考《齐论(lun)语》和《古(gu)文论语》编校成一个新的本(ben)子,并加以注释。郑玄的注本(ben)流传后,《齐论语(yu)》和《古文论语》便逐(zhu)渐亡佚了。以后各(ge)代注释《论语》的版本(ben)主要有:三国时魏国何(he)晏《论语集解》,南(nan)北朝梁代皇(huang)侃《论语义疏》,宋代(dai)邢晏《论语(yu)注疏》、朱熹《论语(yu)集注》,清代刘宝(bao)楠《论语正义》等。
《论(lun)语》涉及哲学(xue)、政治、经济,教育(yu)、文艺等诸多方面,内(nei)容非常丰富,是儒学最(zui)主要的经典。在表达上,《论语》语(yu)言精炼而形(xing)象生动,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。在编排上,《论语》没有严格的(de)编纂体例,每一(yi)条就是一章,集章(zhang)为篇,篇、章之间并(bing)无紧密联系(xi),只是大致(zhi)归类,并有重复章节出(chu)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