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里马(ma)常有,而伯乐不常(chang)有出自唐朝(chao)韩愈的《马说》: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(li)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(chang)有。故虽有名马,祇辱(ru)于奴隶人之(zhi)手,骈死(si)于槽枥之间,不(bu)以千里称也。《马说》是一篇说理(li)文,似寓言而实(shi)非寓言,用比(bi)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(de)论点正面说(shuo)穿,没有把个人意(yi)见强加给读者。
原文:
世(shi)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(ma)。千里马(ma)常有,而伯乐(le)不常有。故虽有名(ming)马,祇(zhǐ)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(pián)死于槽(cáo)枥(lì)之间,不以(yi)千里称也。
马之千里者(zhe),一食(shí)或尽(jin)粟(sù)一石(古(gu)音为dàn,今音为shí)。食(sì)马者不知(zhi)其能千里而食(shi)(sì)也。是马也(ye),虽有千(qian)里之能,食(shí)不饱(bao),力不足,才美不外(wai)见(xiàn)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(ke)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(ye)?
策之不(bu)以其道,食(sì)之不能尽(jin)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(qi)意,执策而(er)临之,曰:“天(tian)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(ma)邪(yé)?其真不知马也。
译文(wen):
世上有了伯(bo)乐,然后(hou)才会有千(qian)里马。千里马经常(chang)有,可是伯乐却不会(hui)经常有。因此即使有千(qian)里马,也只能(neng)在仆役的手里受(shou)屈辱,和普通(tong)的马并列(lie)死在马厩里,不能以千里马著称。
一匹(pi)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(dun)有时能吃一石(shi)食。喂马的人不(bu)懂得要根(gen)据它的食量多(duo)加饲料来喂养它(ta)。这样的马即(ji)使有日行(xing)千里的能力,却吃(chi)不饱,力气不足,它的(de)才能和好的素(su)质也就不能表(biao)现出来,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(shang)且办不到,又怎么能(neng)要求它日行千里呢(ne)?
鞭策它,却(que)不按照正确的方法,喂养它,又不足以使(shi)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(neng),听它嘶叫却不(bu)能通晓它的意思。反(fan)而拿着鞭子(zi)走到它跟(gen)前时,说(shuo):“天下没有千(qian)里马!”唉!难道果真没有千(qian)里马吗?恐怕是他们(men)真不识得千里马吧(ba)!
创作背景(jing):
《马说》写(xie)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(nian)(795年—800年)之(zhi)间。当时(shi)韩愈初登仕途,不得(de)志。曾经三次上(shang)书宰相求擢用,但(dan)结果是“待命”40余(yu)日,而“志不得通(tong)”,“足三及门,而阍人辞(ci)焉”。尽管如此,韩愈仍然声明自(zi)己“有忧天下之心”,不会遁迹山林。依附(fu)于宣武节(jie)度使董晋、武宁(ning)节度使张建封幕下(xia),终未被采纳。后来又相继(ji)依附于一些节度使(shi)幕下,再加上朝中奸佞(ning)当权,政治黑(hei)暗,才能之士不受(shou)重视,郁郁不得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