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(qiu)笔法的意(yi)思是:指寓褒贬于曲(qu)折的文笔之中。春秋笔法也(ye)叫“春秋书法(fa)”或“微言(yan)大义”,是我国古代的一(yi)种历史叙述(shu)方法和技巧,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(wen)章写法,即在文章的记叙(xu)之中表现出作(zuo)者的思想倾(qing)向,而不是通(tong)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(chu)来。
【出处】:
《史记·孔子世家(jia)》:孔(kong)子在位听讼,文辞有可与人共(gong)者,弗独有也。至于(yu)为《春秋(qiu)》,笔(bi)则笔,削(xue)则削,子夏之徒不(bu)能赞一词(ci)。弟子受(shou)春秋,孔(kong)子曰:后(hou)世知丘者以《春秋》,而罪丘者亦(yi)以《春秋》。
译文:
孔子在司寇(kou)职位上(shang)审理诉讼案件时,判词若有可(ke)以和别(bie)人共同商量的(de)地方,就不独自决定判(pan)词。至于撰作(zuo)《春秋》,他认(ren)为该写的就写,该删的就删,即使是子(zi)夏之流的高足弟(di)子也不(bu)能建议一字一句。弟(di)子们听孔子授(shou)讲《春秋(qiu)》时,孔子说:"后代了解(jie)我凭的是这部《春秋(qiu)》,而怪(guai)罪我也凭的是这部《春秋》。"
【解释】:
所谓"春秋(qiu)笔法",也叫"春秋书法(fa)"或"微言大义",是我国古(gu)代的一种历(li)史叙述方法(fa)和技巧,是孔子创(chuang)造的一种(zhong)文章写法,即在文章(zhang)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(zuo)者的思想(xiang)倾向,而不是通过(guo)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(lai)。
《春(chun)秋》,鲁国史书,相传为(wei)孔子所修。经学(xue)家认为它每用一(yi)字,必寓褒贬。历(li)史上,左丘明(ming)发微探幽,最先对(dui)这种笔法(fa)作了精当的概括(kuo):"《春秋》之称,微而显,志而晦,婉而成章,尽而(er)不污,惩恶而劝善(shan),非贤人谁(shui)能修之?(《春秋(qiu)》的记述,用(yong)词细密而(er)意思显(xian)明,记载史实而含(han)蓄深远(yuan),婉转而顺(shun)理成章,穷尽而无(wu)所歪曲,警诫邪恶而(er)褒奖善良。如(ru)果不是圣人谁(shui)能够编写?)"
由于孔子编写《春秋(qiu)》,在记述历(li)史时,暗含褒贬,行(xing)文中虽然不直(zhi)接阐述对人(ren)物和事件的(de)看法,但是(shi)却通过细节描(miao)写,修辞手法(例如(ru)词汇的选取)和材料的筛选,委婉(wan)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(zhu)观看法(fa)。后世(shi)作者为了阐述孔(kong)子的思想,撰写了(le)专门的著作以(yi)解释《春秋》的内在涵(han)义,特别是其中涉(she)及礼的一些细节(jie)。如"武公怒(nu)而戮之,曰:"胡,兄弟之国(guo)也。子言伐之何也(ye)",既然已(yi)经杀掉了他(关(guan)其思),就没必要再用对(dui)人的谦称--"子"了(le) 。
史家讲(jiang)求秉笔直书(shu),但孔子却利用(yong)不太明显的字眼(yan)等隐讳的写法,暗暗(an)将自己的主观(guan)看法加入其中,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(jia)。后世对此有褒(bao)有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