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(qi)身正,不令而行(xing),其身不(bu)正,虽令不从(cong)的翻译是:当管(guan)理者自身(shen)端正,作出表率时(shi),不用下(xia)命令,被管理者也就会(hui)跟着行动起来;相(xiang)反,如果管理者自身不(bu)端正,而要求被管(guan)理者端正,那未,纵(zong)然三令五申,被管理(li)者也不会服从的。语句(ju)出自《论语(yu)·子(zi)路》,共有(you)30篇。
作为儒(ru)家思想的(de)典型代表和儒派人物(wu)中的精英分子,孔(kong)子对统治者这一群体的(de)关注远胜于其(qi)他。这是因为以“仁”、“爱”为中心的儒(ru)家学说要(yao)求统治者在施政的(de)过程当中必须(xu)关心和爱护其治(zhi)下的百姓,故而孔子(zi)也为统治(zhi)者提出了一系列的(de)要求,本章就是一例(li)。
儒家的政治原(yuan)则,与法家思(si)想迥异,与西方(fang)的权力制衡思(si)想也大不相同(tong)。儒家的政治学说,本质上是一种伦(lun)理政治,其合法(fa)性和合理(li)性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(de)。所以,儒家学(xue)说对统治(zhi)者提出的要求,要(yao)比法家和(he)西方国家(jia)都要多得多,特别是道(dao)德上,更是苛刻。儒(ru)家要求帝王(wang)要有圣人之德(de),而执政的将(jiang)相大臣须有贤者之德(de)。故而,一(yi)而再再而三地(di)强调,治国必先(xian)齐家,齐家必先修(xiu)身,唯有修身,才能治(zhi)人。这种学(xue)说,虽然不符合与(yu)现代政治学理念(nian),但在政(zheng)治治理,或者(zhe)在管理中(zhong)并非毫无意义(yi)。
孔子认为作为一(yi)个当权者,更多的时(shi)候应该以身作则,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(li)来影响和感(gan)召他人,而不仅是(shi)靠发布施令。自己做(zuo)得好,不用命令别人(ren)也会跟着学,如果自(zi)己做不好,即便(bian)你依靠行政强制去推行(xing),也是没有用的。这(zhe)一点,在现代管(guan)理学仍有积极意义(yi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