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之士(shi),不学不成,不问不知的翻(fan)译是:即便是聪明智(zhi)慧的人,也是不学(xue)习就不会(hui)懂的,不求教就(jiu)不会明白的。这句(ju)话出自汉代王(wang)充《论衡·实知》,这是把事分为可知和(he)不可知两(liang)类,并相应地强调(diao)精思和厉心学问,以求(qiu)得对两类事物的认识(shi)。
原文:春秋(qiu)之时,卿(qing)、大夫相与会遇,见动作之变,听言谈之(zhi)诡,善则明吉祥(xiang)之福,恶则(ze)处凶妖之(zhi)祸。明福处祸(huo),远图未然(ran),无神怪之知,皆由兆(zhao)类。以今论之,故夫可(ke)知之事者,思虑所能(neng)见也;不(bu)可知之事,不学(xue)不问不能知也。不学自知,不问(wen)自晓,古今(jin)行事,未(wei)之有也。夫可知(zhi)之事,惟精思之,虽(sui)大无难;不可知之(zhi)事,厉心学问,虽小(xiao)无易。故智能之士,不(bu)学不成,不问不知(zhi)。
译文:春秋的时候,卿、大夫相互(hu)交往聚会,看到动(dong)作异常,听见言谈(tan)反常,善就(jiu)说明是吉祥的福祐,恶就判断是凶妖的祸(huo)患。能预先判明祸福(fu),老早就考虑到尚未(wei)出现的事情(qing),并没有神怪的才智,都是由于察觉了先兆。现在用它来论述(shu),所以能够(gou)知道的事,通过思虑(lu)就能预见到;通过思虑不能够(gou)知道的事,不学不问就(jiu)不能够知道。不(bu)学就能自己知道,不问(wen)就能自己通晓(xiao),从古到今已有的事例(li)中,还没有(you)见到过。可以知(zhi)道的事,只要精(jing)心去思考它,事情再大(da)也不难明白(bai);不可以知(zhi)道的事,即使用心学习(xi)和请教别人,事情再(zai)小也不容(rong)易弄懂,所以即使有(you)智能的人(ren),不学就没有成就(jiu),不请教别人(ren)就不会知道(dao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