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知识学习 > 详情

武昌九曲亭(ting)记翻译(yi)

2025-07-30 15:48:13 阅读(83) 娱乐资讯网

武昌九曲(qu)亭(ting)记(ji)翻译(yi)

  武昌九(jiu)曲亭记翻译

  武昌九曲亭(ting)记翻译是:子瞻被贬(bian)到齐安今黄冈,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。齐安没有出(chu)名的山,而长江(jiang)南岸武昌(chang)今鄂州的群山,高低起伏,连绵不断(duan),山谷幽深(shen)寂静,山里面有佛(fo)塔寺庙僧舍,西边的叫(jiao)西山寺,东边(bian)的叫寒溪寺。它们背(bei)靠山梁,面对山沟,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。
原文:[宋] 苏辙

  子瞻迁于齐(qi)安[2],庐于(yu)江上[3]。

  齐安无(wu)名山,而江之(zhi)南武昌诸山[4],陂陁蔓(man)延[5],涧谷深密,中有浮图精(jing)舍[6],西曰西山(shan),东曰寒溪。依山临(lin)壑,隐蔽松(song)枥[7],萧然绝俗(su),车马之迹(ji)不至。每风止日出(chu),江水伏(fu)息,子瞻杖策(ce)载酒[8],乘渔舟,乱流而南[9]。山中有二三(san)子[10],好客而喜游。闻子瞻至,幅巾迎(ying)笑[11],相(xiang)携徜徉而上[12]。穷山之深,力极而(er)息,扫叶席(xi)草,酌酒相劳[13]。意适忘反,往往留宿于山上。以(yi)此居齐安三年(nian)[14],不知其久也(ye)。

  然将适西山,行(xing)于松柏之间,羊肠九曲,而获小平[15]。游者至此必息,倚(yi)怪石,荫茂木(mu),俯视大江,仰(yang)瞻陵阜[16],旁瞩溪谷,风云变化,林麓向(xiang)背[17],皆效(xiao)于左右[18]。有(you)废亭焉[19],其遗址甚狭(xia),不足以席(xi)众客。其旁古木(mu)数十,其大皆百(bai)围千尺[20],不可(ke)加以斤斧[21]。子瞻(zhan)每至其下,辄睥(pi)睨终日[22]。一旦(dan)大风雷雨,拔去其一(yi),斥其所据[23],亭得(de)以广。子瞻与(yu)客入山视之(zhi),笑曰:“兹欲以成吾亭邪(xie)?”遂相与营之。亭成,而西山(shan)之胜始具。子瞻(zhan)于是最乐。

  昔余少年(nian),从子瞻游。有山可登,有水可(ke)浮,子瞻未始不(bu)褰裳先之[24]。有(you)不得至,为(wei)之怅然移(yi)日[25]。至其(qi)翩然独往,逍(xiao)遥泉石之上,撷林(lin)卉[26],拾涧实(shi),酌水而饮之,见者以(yi)为仙也。盖(gai)天下之乐无穷,而(er)以适意为悦[27]。方(fang)其得意[28],万物(wu)无以易之(zhi)。及其既厌[29],未有不洒然(ran)自笑者也。譬(pi)之饮食,杂陈于前[30],要之(zhi)一饱[31],而(er)同委于臭腐(fu)[32]。夫孰(shu)知得失之所在[33]?惟其无愧于中[34],无责于外(wai),而姑寓焉。此(ci)子瞻之所以(yi)有乐于是(shi)也[35]。

  译文:

  子瞻(zhan)被贬到齐安(今黄冈(gang)),在长江边上建庐(lu)居住。齐安没有出名的(de)山,而长江南岸(an)武昌(今(jin)鄂州)的群(qun)山,高低起伏,连(lian)绵不断,山谷(gu)幽深寂静,山里面有佛(fo)塔寺庙僧舍,西边的(de)叫西山寺,东边的(de)叫寒溪寺(si)。

  它们背(bei)靠山梁,面对山沟,隐(yin)蔽在茂密的(de)松树枥(同“栎”)树丛中(zhong),寂寞清静(jing),与世隔绝,见不到车(che)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(ji)。每当风停了(le),太阳出来,江面波平浪静(jing)的时候,子瞻就(jiu)拄着拐杖,带(dai)着美酒,乘坐(zuo)渔船,横渡(du)长江,直(zhi)奔南山而(er)来。山中有(you)几个人,热情好(hao)客,喜游山(shan)水。

  听说子瞻到来(lai),都裹着头巾,欢(huan)笑着迎上来,然后携手同行(xing),逍遥自在(zai)地拾级而上,一直走到深山尽(jin)处,大家都筋疲力尽了(le),方才停下歇(xie)息,扫去落叶,坐在草(cao)地上,彼(bi)此举起酒(jiu)杯,互相问候(hou),玩到心情舒适时,竟至忘记了回(hui)去,就往往留(liu)在山上夜宿。因为过(guo)着这样惬意的生活(huo),子瞻在齐安住了(le)三年,都不(bu)觉得时间过(guo)得很久。

  然而将往(wang)西山去时,就要(yao)从青松翠(cui)柏之间经过,走过(guo)弯弯曲曲的羊肠山(shan)路,才会见到稍(shao)微平坦的地方,游览(lan)者一定会(hui)在此休息。人们倚(yi)靠在嶙峋怪石(shi)上玩赏,躲在茂密(mi)林荫下小憩,向下可俯(fu)视滚滚大江,向上可(ke)仰望巍巍高山,旁边可(ke)扫视小溪幽(you)谷,风云变化(hua)和树林山脚正面、反面(mian)的种种景象,都在(zai)人们身边呈(cheng)现出来。

  平地上有一座破(po)旧的亭子,它的遗址非(fei)常狭小,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。亭子旁有几十棵古(gu)木,似都有百围之大(da)、千尺之高,不(bu)能够用刀斧来砍伐。子(zi)瞻每次一到树下,就整(zheng)天(无可奈何地(di))斜视着它们(men)。一天,来了(le)一阵暴风雷雨,其中一棵(ke)古木被连根拔倒,子瞻(zhan)趁机将那(na)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(shi)平整,亭(ting)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(da)。

  子瞻与(yu)朋友们进山看了看(kan),相视而笑,说道:“这大(da)概是(老天爷)想成全(quan)我们重修亭(ting)台的事情吧?”于是(shi)大家一起重修了(le)一座新亭子。亭子(zi)建成后,西山(shan)的胜景才算完备了。子(zi)瞻对这件事极为(wei)高兴。

  从前我年(nian)轻时,跟随(sui)着子瞻游(you)览各地。遇山(shan)就登山,遇水就泛(fan)舟,子瞻都未尝不是带(dai)头提起衣服卷起(qi)裤脚走在我的(de)前面。有不能到(dao)达的地方,子瞻(zhan)就总是为这事(shi)成天不愉快。有(you)时他一个人飘(piao)然独游,悠闲(xian)自在地在泉(quan)石上漫游,采摘(zhai)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,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(guo)子,从溪中舀取(qu)水来喝,看到他这(zhe)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(dang)成神仙一般的人物。

  其实天(tian)下的乐事无(wu)穷无尽,而以使人心(xin)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(xi)爱。而当他(ta)称心如意的时(shi)候,(觉得(de))万事万(wan)物都不能换取这(zhe)种快乐;到了(le)他兴尽的时候,又没有不感到吃惊(jing),自我嘲笑的(de)。好比喝酒吃(chi)饭,五花(hua)八门的菜肴摆在面(mian)前,总之是为了一饱(bao)肚腹,而吃下去(qu)后,那些事物(无论好(hao)的还是不好的(de)食物)同样变成了腐(fu)臭的东西,有谁还会去管哪道(dao)菜对人有益,又哪道菜对(dui)人有害呢?

  只要心(xin)中不觉得惭愧,外面不(bu)受到人家的指(zhi)责,就不妨把心思(si)寄托在这(zhe)山林之间(尽情享受它(ta))。这就是子瞻在这(zhe)里感到快乐的原因。

  【注(zhu)释】

  [1]武(wu)昌九曲亭:据《清一(yi)统志》说(shuo):“九曲亭在(zai)武昌县西九曲(qu)岭,为孙吴遗迹,宋(song)苏轼重建,苏辙(zhe)有记。”武昌(chang),今湖北鄂城。

  [2]子(zi)瞻:苏轼(shi)的字。齐安:古郡名(ming),即黄州,今湖北黄冈。宋神(shen)宗元丰三年(nian)(1080),苏轼因有(you)人告发他(ta)作诗文讪谤(bang)朝廷,被贬往黄州(zhou),充黄州团练副使(shi)。

  [3]庐于江上:苏轼(shi)到黄州的第(di)二年,由定(ding)惠院迁居临皋(gao)亭,其地濒于江(jiang)边,故云。

  [4]江之南武(wu)昌诸山:黄州与武昌(今湖北(bei)鄂城)隔江相对。武昌诸山,指樊(fan)山,又名袁山。苏轼有《记樊山》,其中说(shuo):“自(zi)余所居临皋亭下(xia),乱流而西,泊于樊山,为樊口。……循山而南(nan),至寒溪(xi)寺,上有曲(qu)山,山顶即(ji)位坛、九曲(qu)亭,皆孙氏遗迹(ji)。”又(you)《答秦太虚书》:“所居对岸(an)武昌,山水佳(jia)绝。”

  [5]陂陁(pōtuó):不(bu)平坦。

  [6]浮图:梵语,亦作佛图、浮屠,即(ji)塔也。精舍:佛(fo)寺。

  [7]隐蔽松(song)枥:林木丰茂,隐(yin)蔽天地。 “枥(lì)”,同“栎”,即柞(zha)(zuò)树(shu),落叶乔(qiao)木,果实叫橡,叶子(zi)可喂柞蚕。

  [8]策(ce):也是杖。杖策:谓扶杖。

  [9]乱流:横绝江(jiang)水。

  [10]二三子:指若干青(qing)年儒生;语出《论语(yu)》,是孔子对他的(de)学生们一种称呼。

  [11]幅巾:不著(zhu)冠,但以幅巾(jin)束首。幅巾迎笑:表示(shi)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(ren)关系之融洽。

  [12]徜徉(cháng yáng):自由往来的样(yang)子。

  [13]相劳:相互(hu)慰问。

  [14]居齐安三年:本篇作于(yu)元丰五年(1082),苏轼已在(zai)黄州住了三(san)年。

  [15]获小平(ping):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(huan)的地方。小平:一(yi)作“少(shao)平”。

  [16]陵阜:高(gao)山。

  [17]林麓:泛(fan)指山中的林木。向(xiang)背:向阳、背阴(yin)。

  [18]效:呈现。

  [19]有废(fei)亭焉:谓(wei)此地有一座(zuo)荒废的亭子。

  [20]百围:是说(shuo)树干的粗细。千尺:是(shi)指树的高度(du)。

  [21]斤:斧(fu)子一类的工具。

  [22]睥睨(bì nì):侧(ce)目斜视,有所(suo)打算。

  [23]斥:排斥(chi),驱逐。这句是说,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(di)赶了出去。

  [24]褰(qiān)裳:提起衣服(fu)。先之:走在前面。

  [25]移日:连续好几(ji)天。

  [26]撷(xié)林卉:摘(zhai)取山林之中的(de)花草。“卉(hui)”,草的总称。

  [27]适(shi)意:合乎自(zi)己的心意(yi),表示自得其乐(le)。苏轼在《超然台(tai)记》中说:“凡物皆有可观(guan),苟有可观(guan),皆有可乐,非必怪奇伟丽者也。〓糟啜醨,皆可以(yi)醉;果蔬草木,皆可以(yi)饱,推此类也,吾安(an)往而不乐。”即此之谓。

  [28]“方其”二句:意谓正当苏轼获(huo)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,就以为这(zhe)是最愉快的享受,天下(xia)万物都不能(neng)取代这种(zhong)乐趣。

  [29]“及(ji)其”句:意谓等(deng)到苏轼对这种(zhong)乐趣享受够了,他(ta)又总是对自己满(man)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(jing),觉得好笑。“厌”,满足。“洒(sa)然”,吃惊。

  [30]杂陈(chen):陈列着各种各样食(shi)物。

  [31]要之一饱:重要的是以求(qiu)吃个饱。

  [32]委:抛弃(qi)。腐臭:腐烂发臭(chou)。这句是说,吃(chi)饱之后,就(jiu)把剩下的食物(wu)统统丢掉,让它们腐烂发(fa)臭。

  [33]“夫孰知”句:意谓没(mei)有人能够知(zhi)道人生乐(le)趣是从哪里获得的(de),又是在哪(na)里失掉的。也就是说,人生乐趣的(de)得失是无常的。

  [34]“惟其”三(san)句:意谓由(you)于得失无常,因此只能要求自(zi)己问心无愧,处世无可(ke)责备,而姑且这样(yang)地生活在人世(shi)。“姑”,姑且。“寓”,寓世,住(zhu)在人世。

  [35]是:这,即指适意而(er)言。

  【作(zuo)者及题解】

  苏辙(zhe)(1039一1112),字(zi)子由,一字(zi)同叔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(ren)。他是苏洵之子,苏轼(shi)之弟。十九(jiu)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(di)。仁宗时,为商州军事(shi)推官,徙大名。神宗时,为王安石属(shu)官,因反对新法,调任(ren)他职。后因苏轼诗罪株(zhu)连,谪迁筠州监盐酒税(shui)。哲宗至徽宗(zong)时,仕途几(ji)经起落,最后以太中(zhong)大夫退职,住在许(今河南许昌),自号颍滨遗(yi)老。死后追赠(zeng)端明殿学士(shi),谥号“文定”。他是(shi)著名散文家,为唐宋八(ba)大家之一。有《栾城集(ji)》。

  本(ben)篇选自《栾城集》。它(ta)作于元丰五年(1082)。当时作者(zhe)贬谪筠州,苏轼贬谪黄州,政治遭遇(yu)不得志,但他们都并不消沉(chen)。这篇题记便是记述(shu)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(de)由来,阐发(fa)苏轼“适(shi)意为悦”的思想情趣,表现出(chu)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(you)磊落胸怀和洒脱(tuo)风度。显(xian)然,其中也寄托着作(zuo)者自己的意(yi)绪。它的构思很有(you)特色,既抓住建亭的事(shi)实特点,更突出(chu)苏轼的思想性格。苏(su)轼谪迁黄州,不居武(wu)昌,因此文章先从苏(su)轼好游武昌诸(zhu)山写起,特为指出苏(su)轼在黄州三年“不知其(qi)久”的原因就在武(wu)昌西山风景好(hao),山里人也好。这是为(wei)叙述建亭武昌铺垫,显(xian)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(zhong)善于自得其乐。然后,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。这是游西山者“至此必(bi)息”的(de)一处胜境,而且“有废亭(ting)焉”,但(dan)长久无人治理,冷落荒(huang)废,古木盘踞,重建困难,使苏轼有心(xin)无力。然而天(tian)助人愿,一场大风(feng)雷雨刮倒一棵大树(shu),创造重建的条件(jian),苏轼心愿(yuan)实现,九曲亭重新(xin)建成。这就(jiu)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,含蓄地赞美建(jian)亭此举,兴废利众,符(fu)合天意,而(er)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。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(shi)所追求的乐趣是(shi)“以(yi)适意为悦”,精神上求得符(fu)合心意的(de)满足,并不(bu)计较个人的功利(li)得失,因而处世(shi)为人,“无愧于中,无责于外”。这就(jiu)委婉地说明(ming)苏轼建亭的(de)目的,也是(shi)他处世为人的态度(du),从而赞扬他的品德(de)风度,光明磊落,超(chao)然洒脱。如(ru)果结合他(ta)们当时的政治(zhi)处境来看,作者(zhe)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(xiong)的思想情趣,确乎也(ye)表现出作者政治坚(jian)定和胸怀坦(tan)荡。苏轼(shi)曾说苏辙文章“汪洋澹泊,有一唱三(san)叹之声,而(er)其秀杰之气,终不可(ke)没”(《答张文潜(qian)书》)。本篇风格即(ji)如其说。

上一篇:智能之(zhi)士不学(xue)不成不问不知的翻译

下一篇:陈章侯蔑视显(xian)贵者文言文(wen)翻译

推荐阅读:

  • 行云流水落笔(bi)如云烟是什(shi)么意思

    行云流水落笔(bi)如云烟是什(shi)么意思

    1、行云流水意思:形容(rong)文章自然不受约(yue)束,就象漂浮着的(de)云和流动着的水(shui)一样。多形(xing)容诗文、书画、思维等自然(ran)流畅;形容事物(wu)流转不定,易于消逝;形容速度快,而且动(dong)作轻巧。…
    2022-01-19 阅读(41)
  • 杨震暮夜却金(jin)文言文(wen)翻译

    杨震暮夜却金(jin)文言文(wen)翻译

    杨震暮夜却金文言(yan)文翻译:杨震四次升(sheng)迁,担任荆州刺(ci)史、东莱太守。当(dang)他到郡上任,路过昌邑(yi)时,过去曾(ceng)举荐的荆州秀(xiu)才王密正做昌邑的(de)县令。晚上,王密去拜(bai)见杨震,怀中…
    2022-01-19 阅读(54)
  • 晚霞如火是什(shi)么意思

    晚霞如火是什(shi)么意思

    晚霞如火(huo)是:形容晚霞很艳(yan)丽,像火一样红(hong)艳的意思。与“晚霞似火”同义。原(yuan)理:当太阳傍晚(wan)西坠到地(di)平线附近时,太阳光穿(chuan)过大气层的路(lu)径变长,只有波长较(jiao…
    2022-01-19 阅读(146)
  • 静待佳(jia)音是什么(me)意思?

    静待佳(jia)音是什么(me)意思?

    静待佳音(yin)的含义是:安(an)静地等待(dai)别人的好(hao)消息。通常是在求(qiu)别人办事的(de)时候,人家答(da)应后会说静候佳音(yin);或者对别人要完成的(de)某项任务表示支持,当然有时可用反义。静(jing)等佳音…
    2022-01-19 阅读(84)
  • 陌上人如玉出(chu)自哪首(shou)诗

    陌上人如玉出(chu)自哪首(shou)诗

    陌上人如玉出自哪(na)首诗原文青楼(lou)斜影疏,良人如(ru)初顾。纤手如玉(yu)脂,淡妆胜罗敷。引君入香堂(tang),言词论今古(gu)。君心城(cheng)切切权,妾意情楚楚(chu)。盟定(ding)三生约,共谱月下曲(qu)。岂料…
    2022-01-19 阅读(6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