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之关于天(tian)地、山川、草木(mu)、虫鱼、鸟(niao)兽,往往有得翻(fan)译为:古(gu)人观察天(tian)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(yu)、鸟兽,往往有所(suo)得益。出自宋(song)代王安石的(de)《游褒禅(chan)山记》,该文(wen)是王安石在辞职回(hui)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(chan)山后,以追(zhui)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(ji)。
该篇游记(ji)因事见理,夹(jia)叙夹议,其中阐述的诸(zhu)多思想,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,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(ji)其深远的现实意义。
原文节(jie)选:
于是余有叹(tan)焉。古人(ren)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(zai)也。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而世之奇伟(wei)、瑰怪,非常(chang)之观,常在于险(xian)远,而人之所(suo)罕至焉,故非有志(zhi)者不能至也。有志(zhi)矣,不随以止也,然力不足者,亦不能至也。有(you)志与力,而又不随以(yi)怠,至于幽(you)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(zhi),亦不能至也。然力足以至焉,于(yu)人为可讥,而在己(ji)为有悔;尽吾志(zhi)也而不能至者,可(ke)以无悔矣,其孰(shu)能讥之乎?此余(yu)之所得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