岂日(ri)五衣,与子(zi)同裳的意思是:谁说我们没衣穿(chuan),与你同穿(chuan)那长袍。
出处:先秦·佚名《秦风·无衣》。
原(yuan)文节选:岂曰无衣?与(yu)子同袍。王于兴(xing)师,修我戈矛(mao)。与子同仇!岂曰(yue)无衣?与子同泽。王于(yu)兴师,修我矛戟。与(yu)子偕作!
释义:谁说(shuo)我们没衣穿?与你同(tong)穿那长袍。君王发兵去(qu)交战,修整我那戈与(yu)矛,杀敌(di)与你同目标。谁说我们(men)没衣穿?与你同穿那内衣。君(jun)王发兵去交(jiao)战,修整我那(na)矛与戟,出发与你在一(yi)起。
扩展资料:
秦人尚武(wu)好勇,反映(ying)在这首诗中则(ze)以气概胜。诵(song)读此诗,不(bu)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(shao)的激情所感(gan)染,那种慷慨激昂的(de)英雄主义(yi)气概令人心驰神往。之(zhi)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(shu)效果,第一是每章开头(tou)都采用了(le)问答式的(de)句法。
一句“岂曰无衣”,似自责,似反问(wen),洋溢着不可(ke)遏止的愤怒(nu)与愤慨,仿佛在人们复(fu)仇的心灵上(shang)点上一把火,于是无数战士(shi)同声响应(ying):“与(yu)子同袍!”“与子同泽!”“与子(zi)同裳!”
第二是语言(yan)富有强烈的动作性:“修我戈矛(mao)!”“修我矛戟!”“修我甲兵!”使人想像(xiang)到战士们在磨刀(dao)擦枪、舞戈挥(hui)戟的热烈场面。这样的(de)诗句,可以歌,可以舞,堪称(cheng)激动人心的活剧。
诗共(gong)三章,采用了重叠(die)复沓的形式。每一(yi)章句数、字数相等,但结构的相(xiang)同并不意(yi)味简单的、机械的重复(fu),而是不(bu)断递进,有所发展的。
如首章结句“与子同(tong)仇”,是(shi)情绪方面(mian)的,说的是他(ta)们有共同(tong)的敌人。二章结句“与子偕(xie)作”,作(zuo)是起的意思,这(zhe)才是行动的开始。
三章(zhang)结句“与子偕行”,行训往,表(biao)明诗中的战士们将(jiang)奔赴前线共同杀(sha)敌了。这种重叠(die)复沓的形式(shi)固然受到乐(le)曲的限制,但与舞(wu)蹈的节奏起(qi)落与回环往(wang)复也是紧密结合的,而构成诗中主旋(xuan)律的则是一股(gu)战斗的激情,激情的(de)起伏跌宕(dang)自然形成乐(le)曲的节奏(zou)与舞蹈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