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青霞意的意思是:过去指古代学子(zi)所着的衣服(fu)。现在则(ze)解释为恋人的衣领。但是,实(shi)际上是指扮作春神(shen)的年轻人所着的(de)青衿。这句是召唤春(chun)神的话。过去把这首诗(shi)解释为刺学校(xiao)废,谓乱世则学校不(bu)修焉。以后则(ze)理解为女子思(si)念恋人的歌(ge)。后者是现(xian)在仍存在(zai)的解释。但实际上(shang),这首诗应视为描(miao)写少女迎(ying)接春神时的心情(qing)。
《诗经·郑风(feng)·子衿》
青(qing)青子衿①,悠(you)悠我心②。
纵我不往(wang)③,子宁不(bu)嗣音?④
青(qing)青子佩⑤,悠悠(you)我思。
纵(zong)我不往,子宁不来(lai)?
挑兮达兮(xi)⑥,在城阙兮⑦。
一日不见⑧,如三月兮。
【注释】
①青青子衿(jīn):青衿,过去指(zhi)古代学子所(suo)着的衣服。现在则解释(shi)为恋人的(de)衣领。但是,实际(ji)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(nian)轻人所着的青衿。因此(ci),这句是召唤春神的(de)话。
②我(wo)心:焦急(ji)等待着春神的少女(nu)之心。
③纵:纵(zong)然。不往:不能去,指(zhi)凡人成不了神仙(xian)之意。
④宁:怎能。嗣音:寄个信(xin)来,指春风(feng)送信。
⑤佩:指男子(zi)腰中佩玉的绶(丝(si))带。
⑥挑兮(xi)达兮:来(lai)到。“挑”谐“到”音(yin)。
⑦城阙(jue):城门,由东门(men)迎春神。
⑧一(yi)日不见:表示恋(lian)慕之情的惯(guan)用语。
【鉴(jian)赏】
过去把这(zhe)首诗解释为刺(ci)“学校(xiao)废”,谓“乱世(shi)则学校不修焉(yan)”。以后则理解(jie)为女子思念恋人(ren)的歌。后者(zhe)是现在仍存在的(de)解释。但实(shi)际上,这首诗应视为(wei)描写少女迎(ying)接春神时的(de)心情。
此诗由(you)三章构成。第二章是(shi)第一章的重复。也就是说,在第一章中把“青衿(jin)”作(zuo)为春天颜(yan)色的象征,用(yong)呼唤的口吻(wen)表达少女盼望(wang)春神来临的心情(qing)。这咱心情(qing)是全篇的主题。第二(er)章以重复第一(yi)章的形式写成,但期待的(de)心情比第(di)一章更为强烈(lie)。第三章(zhang)是个转折,表示(shi)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(shang)。这里综合(he)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。尤其前两句(ju)是少女从内心深处(chu)发出的欢(huan)呼声。而且起着由前半(ban)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(bu)的动态的中继(ji)作用,从而使(shi)诗歌变得更加生(sheng)动感人。
由此(ci)可见,这是一首对(dui)春神的恋歌,也可以(yi)说是一首迎春(chun)神歌。
北国的冬(dong)天寒冷而漫长,春日(ri)姗姗来迟。从当(dang)地人的心理(li)出发,这个(ge)少女的心情是很有(you)代表性的。
【补充(chong)说明】中国(guo)古代认为四季各有神仙(xian)掌管,并相互交替(ti)转换。《子衿》篇就是把(ba)已经形成(cheng)为一种祭祀活(huo)动的风俗写(xie)为诗歌的(de)。在《诗经》之(zhi)后的各时代中,每逢春(chun)这一天,也(ye)有天子树青旗、着青衫、赴东郊迎春(chun)神,或者把着春(chun)装的青年人从东郊外(wai)迎进城来的(de)风俗,代代相传。
另外,与《子衿》篇(pian)同收于郑风的《出其东门(men)》篇,也历(li)来解释不一,近年来也有人指出这(zhe)是送春神之歌,与《子衿》篇相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