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儿垂(chui)钓》的古诗为:
唐代·胡令(ling)能
蓬头稚(zhi)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。
路人借问遥招手(shou),怕得鱼惊(jing)不应人。
译文是:一(yi)个头发蓬乱、面孔(kong)青嫩的小(xiao)孩在河边学钓鱼(yu),侧身坐在青(qing)苔上绿草遮(zhe)映着他的身(shen)影。听到有过路(lu)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(bai)手,不敢回(hui)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(er)。
注释:
蓬头:形(xing)容小孩可(ke)爱。
稚子(zi):年龄小的、懵懂(dong)的孩子。
垂纶:钓(diao)鱼。
纶:钓鱼用的(de)丝线。
莓(mei):一种野草。
苔(tai):苔藓植物。
映(ying):遮映。
借问:向人打(da)听。
鱼惊:鱼儿受到(dao)惊吓。
应(ying):回应,答(da)应,理睬。
赏析(xi):
《小儿垂钓(diao)》是一首以(yi)儿童生活为题(ti)材的诗作,诗写一“蓬头稚子”学钓鱼,“侧坐(zuo)莓苔草映身”,路人(ren)向小儿招手,想借问(wen)打听一些事情,那小(xiao)儿却“怕得鱼惊不应人(ren)”(怕(pa)惊了鱼而(er)不置一词),真是(shi)活灵活现、惟妙惟肖,形神兼备,意趣盎然(ran)。其艺术成就(jiu)丝毫不亚(ya)于杜牧著名的《清明》一诗。
在唐诗中(zhong),写儿童的(de)题材比较少,因(yin)而显得可贵。这首(shou)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(you)情趣。诗中没有绚丽(li)的色彩,没有刻意的(de)雕饰,就(jiu)似一枝清(qing)丽的出水芙蓉,在平淡(dan)浅易的叙(xu)述中透露(lu)出几分纯真、无限(xian)童趣和一(yi)些专注。 此诗不失(shi)为一篇情景交融、形神(shen)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(jia)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