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(zhi)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(su)淳的意思是:辅(fu)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(shang),要使社会风尚变得(de)敦厚朴淳。
出自唐(tang)代杜甫《奉赠韦左(zuo)丞丈二十二韵》,原文选段:
纨绔(ku)不饿死,儒(ru)冠多误身。丈人(ren)试静听,贱子请(qing)具陈。
甫昔少(shao)年日,早充观国宾(bin)。读书破万(wan)卷,下笔如有神。
赋(fu)料扬雄敌,诗看子(zi)建亲。李邕求识面(mian),王翰愿卜邻。
自谓颇挺出,立登要路津。致君(jun)尧舜上,再使(shi)风俗淳。
译(yi)文:
富家的(de)子弟不会饿死(si),清寒的读书人(ren)大多贻误自身。韦大人(ren)你可以静静(jing)地细听,我把(ba)自己的往事向你(ni)直陈。
我在少年时候,早(zao)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(bin)。先后读熟万卷书籍(ji),写起文章,下笔(bi)敏捷好像有(you)神。
我的辞赋能与(yu)扬雄匹敌(di),我的诗篇可跟曹(cao)植相近。李邕寻求机(ji)会要和我见面,王翰(han)愿意与我结为(wei)近邻。
自以(yi)为是一个超(chao)异突出的人,一定很快(kuai)地身居要津。辅助君(jun)王使他在尧舜之上,要使社会风尚(shang)变得敦厚朴(pu)淳。
扩展(zhan)资料
创作背(bei)景:
此诗作(zuo)于唐玄宗天宝七载(748年),时杜甫37岁,居(ju)长安。韦左丞指韦济(ji),时任尚书(shu)省左丞。他很赏识(shi)杜甫的诗,并曾(ceng)表示过关怀。天宝六(liu)载(747年),杜(du)甫应试落第,困守长(chang)安,心情落寞,想离京(jing)出游,于是就写(xie)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。
思想主题:
此诗叙写(xie)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(ji)平生志向和抱(bao)负,倾吐了仕(shi)途失意、生活困顿的(de)窘状,并且(qie)抨击了当时(shi)黑暗的社会(hui)和政治现实。全诗直抒胸臆,慷(kang)慨陈词,是杜甫自叙(xu)生平的一首重要(yao)诗作。
作者(zhe)简介:
杜甫(712年-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(ling)野老,唐代现实主(zhu)义诗人,与李白合(he)称“李杜(du)”。为了与另两(liang)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(ji)“小李杜(du)”区别,杜甫与(yu)李白又合称(cheng)“大李杜”,杜(du)甫也常被称为“老(lao)杜”。
其诗多涉(she)笔社会动荡、政治(zhi)黑暗、人(ren)民疾苦,记录了(le)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(ju)变,表达了崇高的儒(ru)家仁爱精(jing)神和强烈(lie)的忧患意识,因而被(bei)誉为“诗(shi)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