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在文言(yan)文中的意思(si)
1、比较(jiao),比量。
《孟子·告子下(xia)》: 取色之重者,与(yu)礼之轻者而比(bi)之,奚翅色重?
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 诚使乡(xiang)曲之侠,予季次(ci)、原宪比权量力,效功於当世,不同日(ri)而论矣。
《春秋左(zuo)传·桓公十五年》: 雍(yong)姬知之,谓(wei)其母曰,父与(yu)夫孰亲,其母曰,人尽(jin)夫也,父一而已,胡(hu)可比也?
《诗经·谷风》: 既生既育、比予于毒(du)。
《春(chun)秋左传·襄(xiang)公五年》: 书曰,叔(shu)孙豹,鄫大子(zi)巫,如晋,言比(bi)诸鲁大夫(fu)也。
2、类似,相像。
《史记·天官书》: 太白白(bai),比狼;赤,比(bi)心;黄,比参左肩;苍(cang),比参右肩;黑,比奎大星。
比方,比(bi)喻。
《礼记·学(xue)记》: 古之学者:比物丑(chou)类。
3、比照,与...相(xiang)当。
《韩(han)非子·内储说上》: 不救火者,比降北之(zhi)罪。
《史记·齐太公世(shi)家》: 其子曰公孙无(wu)知,厘公爱之(zhi),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(zi)。
《战国策(ce)·齐人(ren)有冯谖者》: 孟尝君曰:“为之驾,比(bi)门下之车客。”
例,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(qing)。
《韩非子(zi)·有度》: 故曰:巧匠目意中绳,然必先以规矩为度(du);上智捷举中事,必以(yi)先王之法(fa)为比。
4、亲,亲近(jin)。
《史记·司马(ma)穰苴列传》: 最比其(qi)羸弱者,三日(ri)而后勒兵。
《尚书·伊训》: 敢有侮圣言,逆忠(zhong)直,远耆德,比(bi)顽童,时(shi)谓乱风。
5、接近,靠近(jin),挨近。
《战国(guo)策·八(ba)年谓魏王》: 或以(yi)政教不修,上(shang)下不辑,而不可恃者(zhe);或有诸侯(hou)邻国之虞(yu),而不可恃者;或以年谷不奉(feng),畜积竭(jie)尽,而不(bu)可恃者;或(huo)化於利,比於患。
并列,并(bing)排。
《史记(ji)·苏秦列传》: 倍韩、魏之地,过(guo)卫阳晋之(zhi)道,径乎亢(kang)父之险,车不得方轨(gui),骑不得比行,百人守(shou)险,千人不敢过也。
《鬼谷子·中经》: 虽有美行盛誉,不可比目合翼(yi)相须也。
6、齐等,同(tong)样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上(shang)》: 子比而同之,是乱天下也。
7、协调,配合一致。
《孟子·滕文公(gong)下》: 比而(er)得禽兽,虽若丘陵,弗为也。
《诗经·六月》: 比物(wu)四骊、闲(xian)之维则。
8、勾结。
《荀子·不苟(gou)》: 君子易(yi)知而难狎,易惧而难胁(xie),畏患而(er)不避义死,欲利而不(bu)为所非,交亲(qin)而不比,言辩而(er)不辞,荡(dang)荡乎其有以殊於世(shi)也。
《春秋左(zuo)传·昭(zhao)公十四年》: 楚令(ling)尹子旗有(you)德於王,不知度与养(yang)氏比,而求无(wu)厌,王患(huan)之。
《韩诗外传·卷二》: 君子易和而难(nan)狎也,易惧而不可劫(jie)也,畏患而不避义死,好利而不为所非(fei),交亲而不比,言辩(bian)而不乱。
《管子·重令》: 所好恶,不违於上;所贵(gui)贱,不逆於(wu)令,毋上(shang)拂之事,毋(wu)下比之说,毋侈泰(tai)之养,毋逾等之(zhi)服。
9、阿私,偏袒。
《春秋左传(chuan)·襄公三年(nian)》: 称其雠,不为谄,立其子(zi),不为比,举其(qi)偏,不为党。
《新序·杂事一》: 君子谓祁(qi)奚能举善矣,称其雠不为谄(chan),立其子不为比。
10、合,适合。
《庄子·逍(xiao)遥游》: 故夫(fu)知效一官(guan),行比一乡,德(de)合一君而徵一国者(zhe),其自视也亦(yi)若此矣。
《管子(zi)·五辅》: 中正比(bi)宜,以行礼节。
11、和谐,和睦。
《春(chun)秋繁露·同类相动》: 百物去(qu)其所与异,而从春所与同,故气(qi)同则会,声比(bi)则应,其验然也。
《吕氏(shi)春秋·应同》: 类固相召,气同则(ze)合,声比则(ze)应。
12、辅助,佐(zuo)助。
《国语(yu)·齐语(yu)》: 桓公召而与(yu)之语,訾相其(qi)质,足以比(bi)成事,诚可立而授(shou)之。
13、密,密集。
《诗经·良耜》: 其崇如墉、其比如栉。
《吕氏春(chun)秋·达郁》: 肌肤欲其(qi)比也,血脉欲其通也,筋骨欲其固也,心志欲其和(he)也,精气欲其行也,若此则病无(wu)所居而恶无由生(sheng)矣。
14、皆,都,到处。
《战国策·张(zhang)仪说秦王》: 出其父母(mu)怀衽之中,生(sheng)未尝见寇也,闻战顿足(zu)徒裼,犯白刃(ren),蹈煨炭(tan),断死於前者比(bi)是也。
15、及,等(deng)到。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 自度比至皆(jie)亡之,到丰西泽中,止(zhi)饮,夜乃解纵所(suo)送徒。
《晏子春秋·景公冬(dong)起大台之役(yi)晏子谏》: 晏子使(shi)于鲁,比其返也,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(yi),岁寒不已,冻(dong)馁之者乡(xiang)有焉,国人望晏子(zi)。
16、为,替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 寡人耻(chi)之,愿比死(si)者一洒之,如之何(he)则可?
17、通“庀”:治理。
《庄子(zi)·徐(xu)无鬼》: 农(nong)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(bi),商贾无市(shi)井之事则不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