倭寇的意(yi)思是: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(qin)略朝鲜、中国沿海(hai)各地和南洋的日本(ben)海盗集团的泛称,除(chu)沿海劫掠以外(wai)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(yi),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(wei)倭国,故称倭寇(kou)。
13世纪末,日本施行(xing)海禁政策。但日本商人锐意搜(sou)求中国货(huo)物,违禁前(qian)往元朝的浙(zhe)江、福建(jian)一带经商。
元政府(fu)则通过庆(qing)元(今宁波)、泉州(zhou)市舶司收税(shui)来接待日本商人。这些(xie)商人多是(shi)流劫日本西(xi)部沿海的武装(zhuang)商人。
14世(shi)纪初叶,日本(ben)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(qi),封建诸侯割据,互相(xiang)攻战,争权(quan)夺利。在战争(zheng)中失败的一些南(nan)朝封建主(zhu),组织武士、商人和(he)浪人到中国沿海(hai)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(qiang)劫烧杀的海(hai)盗活动,历史上(shang)称之为倭寇。
扩(kuo)展资料
1597年,朝明联军抗(kang)倭进入决战(zhan)阶段。明(ming)朝调动了陆水军(jun)共14万兵力,再度增(zeng)援朝鲜,并决定兵分三(san)路,进攻倭(wei)寇盘踞的三座要塞:蔚(wei)山、泗川、粟林(lin)。中国援朝抗(kang)倭大军的东(dong)征军,在中路提督(du)董一元、副总(zong)兵张榜率领下,明(ming)军分四路(lu)向盘踞在朝(chao)鲜半岛南部永春(chun)、昆阳等地的(de)倭寇发起进攻。
朝鲜(xian)庆尚右兵使郑(zheng)起龙也率兵2200人与明(ming)军组成联军,共同(tong)作战。朝明联军英勇杀(sha)敌,势如(ru)破竹,连(lian)连取胜。1598年9月28日(ri)半夜,朝明联军向倭(wei)寇盘踞在朝鲜(xian)南部的要塞泗川古城发(fa)起进攻。29日凌晨3时,被围在城里的日寇打开(kai)城门企图夺路逃窜。
朝明联军击退倭寇(kou)多次反扑后(hou),攻进泗川城,日寇(kou)守将川上(shang)忠实身中36箭而死,数千日寇被(bei)歼,日寇在城内的粮(liang)草库烧了两天两夜,火(huo)光冲天。倭寇盘(pan)踞在朝鲜南部(bu)的最重要据(ju)点被摧毁(hui)后,士气低落(luo),其余10几个据(ju)点的倭寇“举阵惊骇奔(ben)散”,投降者越(yue)来越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