瑗珲条约的(de)瑗珲读音是:àihuī,是一个地名,在中国黑(hei)龙江省,今作“爱珲”。《瑷珲条约》,是沙皇(huang)俄国东西伯利(li)亚总督穆拉维(wei)约夫和清朝黑龙(long)江将军奕山于咸(xian)丰八年四月十六日(ri)在瑷珲(今(jin)黑龙江省黑(hei)河爱辉区)签(qian)定的不平(ping)等条约。
该条(tiao)约令中国失去了(le)黑龙江以北、外(wai)兴安岭以南(nan)约60万平方(fang)公里的领土。把乌苏(su)里江以东的中国领(ling)土划为中俄公(gong)管;黑龙江、乌苏(su)里江只准(zhun)中、俄两国船只航行(xing)。1860年订立中(zhong)俄《北京条(tiao)约》时清政府(fu)始予认可。
1856年10月(清(qing)朝咸丰六年),第二次鸦片战(zhan)争爆发。1858年5月,英法两国(guo)舰队攻占了渤海岸边(bian)的大沽,逼(bi)近京津。这时,俄罗斯(si)东西伯利亚(ya)总督尼古拉·穆(mu)拉维约夫率领哥(ge)萨克部队,声称要“助华防(fang)英”,在两艘炮舰(jian)护送下来到(dao)瑷珲城内与清朝(chao)黑龙江将(jiang)军奕山谈(tan)判,要求(qiu)废止中俄《尼布(bu)楚条约》对两国边(bian)界的规定。奕山最终屈(qu)服,于28日与(yu)穆拉维约夫签订(ding)了《瑷珲条约》。
《瑷珲条约》条约签订后,沙俄(e)将瑷珲北岸的海兰(lan)泡改名为(wei)“报喜城(cheng)”(即布(bu)拉戈维申斯克)以(yi)庆祝条约成功(gong)签订。沙皇(huang)亚历山大(da)二世特颁嘉奖,以表扬“签约有功”的尼(ni)古拉·穆拉维约(yue)夫,同时(shi)晋封他为阿(a)穆尔斯基伯爵(即黑龙(long)江伯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