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马说》表达了作(zuo)者对统治者(zhe)不能识别人才、摧残(can)人才、埋没人才的强(qiang)烈愤慨。表达了作者(zhe)怀才不遇(yu),壮志难酬之情(qing)和对统治者埋没、摧残(can)人才的愤懑(men)和控诉。全文阐述了(le)封建社会中人才(cai)被埋没的原因,对统治(zhi)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(ren)才的现象进行了抨(peng)击。作者希望(wang)统治者能识别(bie)人才,重用人(ren)才,使他们能(neng)充分发挥才能。
《马(ma)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(han)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(de)杂文,属论说文(wen)体,原为(wei)韩愈所作《韩愈(yu)文选》中《杂说(shuo)》的第四篇,“马(ma)说”这个标题为(wei)后人所加(jia)。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(nian)至十六年间(公元795—800)。“说”是“谈谈”的(de)意思,是古(gu)代一种议(yi)论文体裁(cai)。
《马说》是一篇说理(li)文,似寓言而实(shi)非寓言,用比(bi)喻说理却(que)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(zheng)面说穿,没有把个人(ren)意见强加(jia)给读者。通过形象思维(wei)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,提出事实,省却(que)了讲大道(dao)理的笔墨,作者(zhe)利用了古(gu)汉语中虚词(语助(zhu)词、感叹词和连接词(ci)),体现出一唱三(san)叹的滋味和意境。伯乐(le)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(yong)(见韩愈所作的(de)《为人求荐书》及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》),可见韩(han)愈命运的坎坷。